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4-07-30
  • 点击次数:358

宗教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  ,并渗透到、天文等领域,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旅游既是一种现象  ,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  ,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  ,所以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  ,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业的发展  ,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交流和研究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  ,极具旅游价值  ,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开拓新的旅游  ,吸引游客  ,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  ,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的60%以上  ,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  ,以朝圣、做弥撤和烧香拜佛、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  ,因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会转化为旅游动机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殴)、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

中国宗教种类齐全  ,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 。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  ,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 。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 。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  ,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  ,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  ,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之久是中外驰名的 。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 。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  ,五台山的宏伟与九华山的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  ,山西云冈的石雕和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技巧 。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  ,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

再以被奉为道教崇拜的神--妈祖为例  ,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庙内外人山人海  ,香火鼎盛  ,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以最为突出   ,总要抬着妈祖像回来探亲、进香还愿 。

当然  ,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  ,宗教派别的差异  ,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  ,在宣传招徕过程中  ,应当有针对性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  ,丰富旅游商品  ,增收创汇是HB火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应当重视的 。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  ,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  ,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 。以佛教胜地普陀山为例  ,其针对游客的类型、特点  ,结合本地的实际  ,出售各种各样反映普陀山风貌的图像和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像  ,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利用宗教节日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  ,由于符合人们要求  ,不仅是信徒的节日  ,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 。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  ,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颇具魅力 。

宗教艺术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  ,特别是佛教音乐、基督教的圣歌圣乐都深受信徒的欣赏  ,成为举行宗教仪式和欢庆宗教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 。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  ,被搬上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 。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  ,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一些风景名胜如火焰山等  ,《八仙过海》中的道教名山、故事都随着电视、小说的传播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并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  ,电影《少林寺》的上映  ,使其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旅游者必到的地方 。

宗教文化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显示出准备的饭店以某一国家或某一宗教信仰者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时  ,那么投资的饭店必须有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供应  ,绝对不能对客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匀惯有所违反和触犯 。所以  ,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应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 。如果在清真寺附近投资建饭店接待伊斯兰教信徒  ,而饭店没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  ,也会引起客人的不满 。总之  ,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游客  ,应提供相应的接待服务 。如对穆斯林来说就不能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对佛教信徒就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人粥;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  ,举办圣诞晚会  ,分送圣诞贸卡等小礼物等等 。

宗教文化不仅对硬件--饭店设施有影响,而且对软件--与服务也有要求 。在承担接待宗教信徒任务的饭店中  ,员工应具备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  ,这样管理者才能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客人采取、制定正确的接待方案;服务员才能对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导游也才能为客人作更好的导游讲解 。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  ,又是一种现象 。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 。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  ,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  ,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  ,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

发展旅游业  ,就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  ,其中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过去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   ,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维修 。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等也修缮一新;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的许多宗教组织恢复了活动  ,宗教文化遗产得以整理、传播  ,文物古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  ,重现昔日的风采 。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  ,许多濒临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复  ,重新发挥了作用  ,而旅游业的发展  ,也迫切要求对宗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  ,经过恢复和修缮的宗教 。文化遗产如寺庙宫观  ,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  ,欣赏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  ,增长各种宗教知识  ,使宗教这一人类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 。而随着海外各种宗教旅游团的到来  ,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  ,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另外  ,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  ,许多人捐赠钱款  ,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

当然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不只是起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  ,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和污染  ,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  ,大声喧哗  ,破坏了宗教名胜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的气氛 。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给宗教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的损害 。如峨嵋山金顶  ,198l年旺季时游客蜂涌而上  ,一些年轻人竞劈床板  ,扯草垫来烤火;食堂的饭碗也被搞得一个不剩  ,三天之内  ,仅金顶一处就造成直接损失一万元 。游客造成的火灾使峨嵋金顶被焚于一炬 。再如驰名中外的佛教石窟敦煌壁画也由于人数的大量增多  ,游客的呼吸和汗水所起的化学作用而引起大量剥落  ,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

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遗产不只是有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  ,如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  ,是HB火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有的宗教名胜古迹已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条例  ,如在宗教旅游区范围内禁止乱扔乱涂乱刻行为;禁止游客烧烤、野炊、砍伐树木;禁止燃放爆竹、烟花;禁止对各种宗教雕塑、壁画摄影;限制游客人数等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  ,不能“保”了旅游  ,而“丢”了宗教文化遗产 。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都起到促进的作用 。旅游活动是人们需求层次提高的一种表现  ,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  ,通过旅游可以增长人们的宗教文化知识  ,陶冶性情、修心养性 。到宗教名胜古迹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不仅有一般游客  ,更有朝圣者、宗教信徒和专家学者 。因此旅游活动的发展也是人们传播了解、探讨和研究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古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  ,明代外国传教土利玛窦来华传播基督教 。现代旅游更是一座沟通各种宗教文化交流、研究的桥梁 。如来华的游客中  ,就有大量的宗教信徒、朝圣者和专家学者;有的更组成了宗教文化考察团  ,而国际上还有专事宗教旅游的旅行社 。1991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  ,他们所到之处  ,就提出对宗教名胜考察和学术交流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国际上最新的宗教文化信息 。通过游览、考察和研讨等活动  ,促进了各国各地宗教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

再者  ,旅游活动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宗教节日、仪式、用品、教规、音乐和饮食逐渐地传播开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 。当然  ,旅游活动的发展对宗教文化也有一些冲击  ,如一些宗教独有的教规、仪式等慢馒地失去了神秘感和特性  ,有的甚至变成一种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 。
三、文旅业与信教企业文化相互之间影响力、相互之间功用、相互依存、相互之间快速发展

我门要知道  ,伊斯兰教人文景观人文景观的研发更具护理传插伊斯兰教文化课和发展进步游玩业三重价值  ,此事应按国务院文件实施的《伊斯兰教的主题活動场馆控制系统条律》、《神州梦群众神州中华人民境內英老百姓伊斯兰教的主题活動控制系统法规》和《神州梦群众神州中华人民古墓葬护理法》用心制定  ,按照严格识别正当性伊斯兰教的主题活動与封建制封建迷信、非发伊斯兰教的主题活動的经营性质  ,并不能让非发伊斯兰教的主题活動在伊斯兰教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市内能够开展 。

再者  ,宗教文物古迹的修复与重建  ,应尽量保持其历史原貌  ,坚持“修旧如新”  ,切忌“整旧如新” 。人工建造的风景,也应与周围的宗教文物古迹相协调 。如杭州韬光寺一带的茂林修竹  ,构成了一种幽雅超然的意境;西湖的保铛塔姿态秀美  ,钱塘江边的六和塔风格雄伟  ,两者分别与湖、江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相辉映 。如果当初建造时地点互换  ,就难以形成今日两地的美景 。目前  ,我国一些地方在开发宗教文物古迹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在宗教名HB火博(中国)体育官方网站地随意架设缆车  ,匆匆上下  ,既无法领略攀登的特有感受  ,削弱了旅游的吸引力  ,又破坏了山岳的“神气” 。总之  ,一是要注意保护宗教文物古迹原有的价值、意境和特点;二是要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  ,两者不可偏废 。

其三、宗教文化遗产的开发  ,不仅抢救继承人类的传统文化  ,而且开辟了人文旅游景观  ,应该注意的是: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维修如不与旅游活动的开发相结合  ,最终只能是“保”了宗教文物  ,“丢”了旅游  ,宗教文化、“国之瑰宝”也无法为国家创造出新的财富、发挥应有的作用  ,宗教文化本身也无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中外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宗教文化的继承、保护和传播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也有赖于宗教文化遗产这一宝贵的资源 。如西藏拉萨和青海西宁的佛教寺院其规模之大、价值之高是少有的  ,然而由于地处青藏高原  ,气候、等条件的限制  ,使得游客无法大量出入  ,难以领略藏传佛教独有的风采;再如泉州这座“世界宗教博物馆”  ,其宗教种类齐全是国内罕见的 。佛教影响力最大  ,有“泉南佛国”之称;保存着全国最为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址--草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此外还有印度教、婆罗门教的珍贵文物  ,这些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  ,使得泉州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 。十多年来泉州开发这些资源,发展旅游业并使之成为本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既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  ,也引起了不少宗教信徒、专家学者的兴趣  ,从而促进了泉州与外界在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和研究 。如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及在泉州的宗教史迹考察活动、中国泉州南少林武术节和泉州南少术研讨会、伊斯兰教文化与泉州学术研讨会等等  ,不仅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研究  ,而且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促进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  ,是互相结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